蓮謀

桃圻

第一百五十八章 長安錦年(十七)

書名:蓮謀 作者:桃圻 字數:6215

這日正入小雪節氣,西邊橫吹過來的風中,涼意濃重,寒意漸成。幹冷幹冷的風吹得人臉上發澀,街麵上行走的人越發少了,左右不過是些大門戶中的采買,再就是寥寥無幾的小門小戶中的日常添補,故大市延及正午方才熱絡些,下午申時過半,人皆散去,各肆各鋪也早早地上了門板,閉門歇業。

連年累月的戰亂,致使商道阻斷,商戶們俱不願出遠門行商。晉陽算得上是座大城,以往商客往來,商隊緩滯於城門下的景象,也因這世道動蕩,許久不見。所幸晉陽向來為儲糧重鎮,周遭的亂賊流寇早兩年已教唐國公剿滅了個幹淨,之後便還算太平,農耕畜牧未斷,勉強能自給自足。

長孫氏倒不愧了她的賢良好名聲,眼見著入冬,手腳敏捷地置備下了炭條肉食米糧等日常所需,忙碌了幾日,但凡家中有隨著李氏出征的將士,有家眷留守晉陽城內的,依著軍中品階高低,皆得了她一份撫恤。雖無非是些日常嚼用,卻教那些家眷們感懷涕零,家書消息傳至軍中,將士們亦無不更添了一份效忠。

穆清這邊的一份撫恤,較之尋常自是要豐厚許多。長孫氏特意寫了帖子,客套地寫了一堆府中雜事繁忙,實是騰不出空來,故請了阿月代跑這一趟,還望見諒等話。穆清心底透亮,長孫娘子這是念及阿月與她許久不見,府中除開李公的如夫人們,如今更有大郎的內眷,相見著實不便,故借了送米糧的差事,使阿月回來一聚,倒難為她一片用心。

果然阿月回來同她與阿柳相聚半日,除了滿滿兩車的米糧炭條等物,另有陣前消息若幹,穆清也不容她歇息喘氣,直拉著她,事無巨細,要她細細地說了一遍,方才安心地舒了口氣。

“可見,以晉陽城為據,並非拍著腦袋胡亂定下的,能使糧草不斷的地方也就那三四處,掰著手指頭也數得過來。晉陽算得上一個,洛口倉也是一個。”次日閑來無事,穆清裹著擋風的大氅,手中捧著燒暖的小手爐,坐於院中太陽底下,同阿達閑說戰事。

“可洛口倉卻要遠勝過晉陽去,天下糧米最後不都在洛口倉內了麽?”阿達對著陽光,眯起眼,手中細致地擦拭著一套細鱗甲,若非杜如晦千叮萬囑要他看護家小,恐他此時早已重披戰甲,陣前衝鋒去了。

穆清在明豔的陽光下伸了伸手腳,舒展了一下略顯沉重的腰肢,“為此說李密舍不下洛口倉,寧願與王世充在東都耗時耗力,他便是教那黏黏的米糧粘住了腳,走不動道了,遲早要為此所累。恰又替李公爭取了時機進占大興,壯大擴充兵力,待李公強盛之時,李密與隋軍早已相互耗費殆盡,無力抵抗李公的唐軍。”

阿達微扯開嘴角,“這便是阿郎所說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故麽?”

穆清笑著直點頭,瞥見他手中的細鱗甲,忽想起一事來,忙停了笑,“昨日太守府來送消息的人說,英華已從大興城外的樓觀城先往河東報信,眼下正隨著二郎沿渭水返往樓觀城,隻待時機攻城。”

阿達滿意地點點頭,轉瞬又粗聲歎息,抬頭望望在院中頑耍的拂耽延,“隻可惜阿延年歲太小,若現下已到束發之年,定是要讓他去沙場曆練曆練,兒郎便該當如此。”

“要我說,成日介舞刀掄棍,倒不若隨著阿郎與七娘多習學習學,那些個道理,統兵打仗的門道,怎麽也比光知道使蠻力的強。”阿柳從後院轉出,正聽見阿達的感慨,忍不住出聲打斷他。

她與廚娘共抬了一口大缸,連拖帶搬,累得氣咻咻。阿達忙起身走上前,隻一人便輕鬆鬆地將大缸搬至阿柳指予他的位置。

“若無蠻力,卻也辛苦得緊。”放下大缸時他悶聲回了她一句,惹得穆清咯咯直笑,阿柳一手叉腰,一副氣結的模樣向她道:“七娘你瞧瞧,往常隻覺他憨實,如今也學得牙尖口利,竟懂得拿話來噎人。”

穆清不與她論,指著大缸問:“這是要作甚麽?”

“昨兒太守府送來的那些豚肉,另幾隻野雉麻鴨,一時哪裏就吃得完這些,今日正是小雪,剛好治下醃肉脯。”阿柳口中應著,手中也不停歇,絮絮地說了一陣,穆清隻笑盈盈地聽著,時不時地問上兩句無關緊要的。

阿柳忽然停下手,放下手中正醃製的豚肉,試探著問:“我聽太守府的人說,說阿郎在軍中立下個勞什子的,甚麽狀來,可是押上了性命的,阿郎一向端穩,這回怎,怎……”

穆清不以為然地淺笑,“軍令狀。他願立便立了,既立了,還敢以命來抵,自是十足把握能應付得來,也無需咱們替他白操勞了這份心。”

阿柳偏頭狐疑地想了一想,也想不出甚麽來,見穆清這般篤定,大約是不會有錯的,她重新拾起那塊豚肉,“罷了,我還是操勞這些個罷。”

……

十月初十日,三路大軍,已將整個大興城圍得嚴嚴實實,每日分派了十數名斥候往城樓下刺探,得來的回報皆是防備嚴密,無懈可擊。

此時倒也不著急攻城,杜如晦帶著英華,換了常服,在城郊村莊內轉了一兩日,鄉人遭受戰亂荼毒多年,但凡見著大軍過境,無不緊閉門戶,此處也不例外。隻是這個時節正該儲藏秋收,卻也不見麥稈稻草堆之類的,一片蕭索沉寂。

及到正午,二人在村口的一個茶棚坐定,英華從囊袋中掏出一枚灑過胡麻子的大幹餅來,扯開一半遞與杜如晦,就著渾濁澀口的茶水嚼用幾口,便能將午膳對付了。

才咬了兩口,英華隻覺腦後那根支撐的圓柱子後頭有人窺探,她警覺地放下餅,不動聲色地握住支立在身邊的長刀,窺視的目光似乎又多了一道,悉悉索索地往她身後慢慢挨近。她倏地跳起,長刀即刻出鞘,回身便要劈下。

回頭的瞬間,卻將她著實唬了一跳,原在那圓柱後頭窺視的,竟是兩個六七歲年紀的孩童。長刀已高高舉起,轉瞬即要落下,耳邊響起杜如晦短促的一喝,“英華!”她極快地在手腕上加了力,硬是偏過刀鋒,長刀應聲砍落在一旁的粗陋長凳上,駭得那兩個孩童呆立在原地,繼而尖聲哭起來。

英華趕緊收回長刀,套入鞘中,起身去哄勸那兩個孩子。“莫哭,莫哭。”她一迭聲念叨了好幾遍,如何都勸不住,氣餒之下,又從靴筒內摸出一柄小巧的短刀,“莫再哭了,姊姊予你們頑小刀可好?”

一聽一個“刀”字,孩子更是驚懼,哭聲頓時又上升了幾分。英華無奈地回身望向杜如晦,“姊夫,這可,這可怎好?”

杜如晦冷眼瞧著她哄孩子的法子,心中哭笑不得,不禁暗想日後她是否亦要這樣哄逗他的孩兒。見她實在無法掌控,他苦笑一下,指了指桌上的胡麻餅。

英華恍然大悟,返身拿起桌上的餅,掰下一塊遞與其中一個孩子,那孩子立時轉嚎啕為抽泣,抹著眼淚接過幹餅,另一個也止住了哭泣,緊盯著那孩子手中的餅。英華趕緊再掰下一塊送到他手中。

兩個孩子頓時忘jì了懼怕,認真地啃起餅來,那模樣倒像是許久未見胡餅。

“大興城郊今歲要遭逢饑荒了,不知能否捱過年節。”杜如晦看著狼吞虎咽的孩子,低聲道。

英華吃驚地“啊”了一聲,“大興再不濟,也是舊都,城中皇族不少,何至於民不聊生的地步。”

“帶了多少餅?可還有剩?”杜如晦問道。

英華將囊袋中另兩個餅取出,他接過餅,起身走到兩個孩子身邊,一人一個餅塞至他們手中,“拿著,帶回家去與家人同食。”

小一些的那個孩子眨巴著眼,呆呆看著他,不知所措。大一些的那個,拿住了餅,尚且知道道謝,囁嚅著稚聲稚氣道:“謝阿郎。”說完拉上那個小些的孩子,一轉身便跑開了。

“英華,咱們趕緊回營。”杜如晦緊催一聲,也急急地離開村莊。

兩日後,唐國公與李建成那兩營,同遣了人來傳話,驗看過周邊農戶村舍,確準了今歲欠收,饑荒已至。

“杜兄的意思是……”李世民站在一處高坡上,俯瞰下麵成片了無生意的村莊荒田,緊皺了眉頭。

“城外欠收,城內必定吃緊,眼下又要守城,城中百姓手中大約已沒了餘糧,生計迫在眉睫,正是策動民心的好時機。民心浮動之時,便是破城之日。”杜如晦伸手指向遠處的城郭,“不戰而屈人之兵,方是最上乘的攻略。”

李世民抬起眼,遙遙地望向矗立的大興城的城郭和城樓,“卻要如何策動民心?”

“二郎幼時學史,可有學過《蜀誌》?”杜如晦笑問。

“自然學過。”

“可曾聽夫子講過諸葛先生圍困平陽,放飛紙燈出城救援的典故?”

“杜兄是要……”李世民眼中迷惑盡散,瞬時明亮起來。

杜如晦含笑用力點了幾下頭。一陣冷風吹過,他探出手掌迎風,眼下已是十月中旬,正是從西北向南吹的橫風。“隻望風向不變,晴好無雨。”R1152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