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故事

人民日報評論部

新加坡的鄭和寶船

書名:習近平講故事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字數:2173

15世紀初,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揚帆遠航,多次到訪新加坡。新加坡海事博物館裏有一艘按原尺寸複製的鄭和寶船,以紀念這一偉大事件。明末清初,許多來自中國廣東、福建的民眾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帶來了中華文化和技術,也播下了中新友好的種子。

——《深化合作夥伴關係共建亞洲美好家園——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2015年11月7日)

延伸閱讀

在距今600多年前的15世紀初,一支由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從中國太倉的劉家港起錨,先後7次,曆時28年,由海路造訪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便是舉世聞名的“鄭和下西洋”。鄭和的這一壯舉,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要早半個多世紀,堪稱“大航海時代”的先聲。

在鄭和七下西洋的曆史中,“體勢巍然”的寶船,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曾稱讚“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的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就特別指出,鄭和下西洋“有深當注意者二事”,其中一事,就是明朝“航海利器之發達”。據史料記載,鄭和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換算下來,船長為125米,寬50米,吃水9米,排水量17000餘噸。在這樣的“龐然大物”麵前,哥倫布艦隊的旗艦(長25.9米)不過是“一葉扁舟”;4個世紀後,英國舉全國之力、6年財政預算建造的木質戰艦“維多利亞”號,也“稍遜風騷”。明朝當時國力之興盛,由此可見一斑。

盡管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鄭和下西洋卻不是為了侵占掠奪他國,更不是要充當“海上霸主”。恰恰相反,鄭和一直是東西方交流的“和平使者”。他每到一國,第一件事就是宣諭皇帝詔書,表達共享天下太平之福的期望;第二件事是向國王和官員贈送禮物,傳遞建立和發展友好往來的意願;第三件事便是商談貿易。鄭和七次下西洋,沒有占領他國一寸土地,沒有掠奪他國一點財物,對所有國家民族都以禮相待、平等交往。而且,還給所到之國的人民帶去了大量的絲綢、瓷器等精美物品。也因此,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鄭和寶船至今仍被視為“和平”“友好”“交流”的象征。

坐落於新加坡聖淘沙島的新加坡海事博物館裏,就有一艘按原尺寸複製的鄭和寶船。寶船足有三層樓高,雄偉異常。寶船的船頭,也是博物館的開放式劇場,參觀者可以在大屏幕上觀看動畫短片,重溫鄭和下西洋的曆史故事。

習近平訪問新加坡時,一個“親”字,一個“新”字,是屢屢見諸中新兩國報端的文字。他在演講中講述新加坡複製鄭和寶船的故事,既表達兩國具有“人緣相親”的情誼,也寄寓共同書寫“曆史新篇章”的期待。

習近平訪新,新加坡各界滿懷“親戚”來家的感覺。當地人不無感慨地說道,習近平在福建工作多年,而新加坡華人絕大多數來自福建與廣東,對習近平格外有親切感。其實,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習近平就曾三次來到新加坡。他與陳慶炎總統、李顯龍總理也曾多次見麵,都是老朋友。中新友好,習近平既是親曆者,更是推動者。習近平在新加坡演講結尾時的一段話,真摯而深沉:“展望未來,亞洲再次站到了引領曆史發展的前列。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前途命運維係於斯。”發自內心的語言,往往更能深入人心。習近平之所以屢屢在訪問時引發“中國旋風”,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此。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