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故事

人民日報評論部

半個世紀尋母

書名:習近平講故事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字數:2290

上世紀40年代末,一位在新疆工作的中國小夥兒認識了在當地醫院工作的美麗姑娘瓦蓮金娜,兩人真心相愛並結婚生子。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瓦蓮金娜回國了,當時他們的兒子才6歲。這個孩子長大後,不斷尋找自己的母親,想盡了各種辦法,始終沒有音訊。2009年,兒子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母親瓦蓮金娜,他的母親就住在阿拉木圖。這一年,兒子61歲,瓦蓮金娜80歲。後來,兒子來到阿拉木圖看望母親,還把母親接到中國旅遊。這遲到了半個世紀的幸福,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見證。

——《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在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2013年9月7日)

延伸閱讀

這一段異國情緣開始於20世紀40年代末,黎遠康的父親黎懷鈺在新疆工作時,結識了在當地醫院工作的瓦蓮金娜,兩個異國青年很快墜入愛河並結婚生子。1954年,瓦蓮金娜因為特殊曆史原因帶著女兒回國,留下了6歲的黎遠康。“媽媽姐姐,不要哭,我和父親住一個禮拜就回來。”——分別的場景,50多年來一直揮之不去,孩童時母親精心準備的麵包、牛奶、香腸的味道,分別時從母親手中要來的舊表和小馬車,成了黎遠康對母親思念的唯一依托。

20世紀80年代,在父親去世後,黎遠康對母親的思念更切。每當有熟人去俄羅斯或者附近的獨聯體國家,黎遠康都會托對方帶一份尋親資料。2007年冬天,朋友把他的尋親資料發給了俄羅斯國家電視台一個叫“等著我”的尋親欄目。欄目組的工作人員發現,黎遠康的尋親資料竟與另一份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尋親資料高度契合。原來,就在黎遠康尋找母親的同時,瓦蓮金娜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孩子。

2009年9月,中央電視台俄語國際頻道的“悠悠歲月”欄目,與“等著我”欄目聯合進行跨境視頻連線直播。12月27日,在中央電視台的安排下,黎遠康來到了莫斯科參與節目製作,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定居的瓦蓮金娜和女兒也受邀來到現場。演播室裏,黎遠康眼前的媽媽,已不是當年分別時的樣子,她的身軀已然佝僂,她的臉上滿是皺紋。黎遠康撲通一聲跪下了,抱著母親的雙腿,淚流滿麵。

半世紀尋母的成功,得益於中哈日益密切的人文交往。中哈人員往來如今已達到每年50萬人次,中哈友好省州、城市已達到12對,民間交往如同“走親戚”一樣便利和密切。在習近平講述這個故事之後,黎遠康的電話幾乎被打爆,所有認識的親友都打來電話祝賀問候。黎遠康說,習主席提到他,他感到非常高興,非常溫暖,“如果說我和母親、姐姐在哈薩克斯坦的這些親人是親情,那對於兩個國家來說,我們也可以是兩個國家友誼的象征”。

“一片土地的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曆史。”在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習近平通過這個久別的家庭終於團聚的故事,詮釋了中哈友好的深度,讓在場聽眾感受到了中哈人民“血濃於水”的友情親情和文化血脈,拉近了兩國人民心與心的距離。

作為唇齒相依的親密鄰居,從古代絲綢之路的駝鈴聲到現代“一帶一路”中歐班列的呼嘯聲,中哈交流綿延不絕。在講述“半個世紀尋母”故事前,習近平說,“我的家鄉陝西,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裏,回首曆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嫋嫋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親切”。古絲綢之路起點的家鄉記憶,“半個世紀尋母”的情感共鳴,從曆史和現實兩個角度,有力傳遞了習近平珍視兩國友誼的真誠、真摯和真情。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