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故事

人民日報評論部

天子守國門

書名:習近平講故事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字數:2203

何其為領導幹部?說得直白一點,組織上讓我們當領導幹部,就是派我們在這裏站崗放哨,這叫守土有責。古時候,劉邦的《大風歌》說:“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就是說要有一批人來守土,負責站崗放哨。當年,明成祖遷都到北京,雖然有其他因素,但對外冠冕堂皇的說法,就是“天子守國門”。“天子守國門”,意思就是皇帝不能坐在中間享福,要守國門,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清代守錢塘大堤的塘官,當時是四品官,與知府享受一樣的待遇,待遇很高;但是有一條,就是不能決堤,如果決了堤,不等皇帝來找他算賬,他就跳塘自盡了。當年的封建官吏尚且如此,現在我們作為共產黨的領導幹部,更應有強烈的責任感,明白責任,敢於負責,保一方平安,強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真正做到守土有責。

——《領導幹部必須做到“守土有責”》(2005年2月16日)摘自《之江新語》

延伸閱讀

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他本來是沛縣泗水亭長,因為釋放刑徒而逃亡到芒碭山中,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也舉兵響應。公元前206年,劉邦進軍灞上,秦王子嬰遂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在楚漢戰爭中,劉邦取得最終勝利,統一中國,建立漢朝。

公元前196年,劉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後凱旋,並順路回到自己的故鄉沛縣,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席間,他以這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表達著招攬人才、人盡其才的渴望。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在明朝肇建時被封為燕王,進駐封地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後來明建文帝即位,采取削藩政策,朱棣遂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在南京稱帝。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北方仍有蒙元殘部,對明朝安全構成威脅,朱棣出於國防考慮,采取“天子守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將全國的人力物力向北方邊境集中。

在清代,塘官身係沿江人民身家性命,職責不可謂不重。據浙江《海昌誌》《海寧市誌》載:從吳越至晚清,赴任浙江海寧塘官之職的有數百名官員。乾隆年間,曾有一次錢塘江大潮衝毀石塘,督陣修塘、護塘的趙姓塘官麵對破塘痛呼:“吾身為塘官護不了塘,無顏麵對皇上,無臉見於百姓,惟有以死銘心。”言罷,縱身躍入滔滔江水之中,隨同的技工、衙役和百姓無不為之動容。塘官投江體現著恪盡職守、死而後已的擔當精神。

劉邦的《大風歌》、明成祖的守國門、塘官的防決堤,這些故事雖然分布在時間軸的不同坐標點,卻都承載著關於責任與擔當的思考,都強調要“明白責任,敢於負責”。習近平以古喻今:連封建官吏都能有如此強烈的責任意識,共產黨的領導幹部又有什麽理由逃避責任、拒絕擔當?

“擔當”,可以說是習近平使用最頻繁的詞匯之一。在首次以總書記身份同中外記者見麵時,他就斬釘截鐵地宣示,“責任重於泰山,事業任重道遠”。在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時,習近平向世界表明自己的執政理念:“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可以說,擔當,體現著他鮮明的執政風格。習近平對“擔當”的大力強調,值得每一位領導幹部深思。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