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故事

人民日報評論部

張之洞的感歎

書名:習近平講故事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字數:1989

從曆史經驗看,凝聚共識對改革能否成功至關重要。曆史上,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宋代的王安石變法,明代的張居正變法,在當時曆史條件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於當時君主專製的政權性質和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各種利益關係錯綜複雜,加之統治集團內部盤根錯節、相互傾軋,改革觸動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他們的變法都遭遇了強大阻力,甚至弄得自己身敗名裂。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是有改革觀念的一個人。清代末年,社會矛盾積重難返,大局變革勢在必行,各種觀點沸沸揚揚,各種人物粉墨登場,搞得莫衷一是,張之洞感歎道:“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製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延伸閱讀

在相沿不廢的曆史傳承中,“改革”是中國曆史的一個關鍵詞。曆朝曆代有通過改革而富國強兵的,也有阻礙改革而江河日下的;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氣,也有“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的悲歎。

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宋代的王安石變法,明代的張居正變法,都是中國曆史上的著名改革。尤其是商鞅變法,從徙木立信開始,逐漸廢除井田製,實行郡縣製,獎勵耕織和戰鬥。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日後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然而,在支持商鞅的秦孝公去世之後,由於商鞅變法觸及秦國貴族的既得利益,由此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最終遭到秦國王室的“車裂”,寫下了改革者的悲壯,也為改革之難寫下了沉重的注腳。

晚清時期,麵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和亡國滅種的危險,改革維新已是勢在必行。張之洞曾擔任湖廣總督,是一個主張維新的改革人物。他在湖北開辦漢陽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他還開辦湖北槍炮廠,從1895年底至1909年底,平均一年生產將近一萬支槍。“漢陽造”步槍,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使用最廣、製造單位最多、服役時間最長的步槍。從1896年開始,“漢陽造”武裝了無數中國武裝力量,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張之洞力主改革,因此對改革遇到的阻力更有切膚之痛,這才有“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的感慨。

習近平在部署全麵深化改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通過講述曆史上改革者麵臨的困境,提出在改革中“凝聚共識”的重要性,正是為了給改革者撐腰打氣,給予正向激勵,避免改革者在激進思潮和保守力量的雙重夾擊下陷入孤掌難鳴的困境。

事實上,凝聚改革共識,也是習近平的堅定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奮力推進改革,展示出動真碰硬的決心、激流勇進的魄力、壯士斷腕的勇氣、統籌兼顧的智慧,喚起億萬人民的期待和信心,使改革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的最強勁動力,成為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精神圖騰。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