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故事

人民日報評論部

柳青蹲點皇甫村

書名:習近平講故事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字數:1948

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縣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來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廠的作家、編劇王願堅。他對我說,你到農村去,要像柳青那樣,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柳青為了深入農民生活,1952年曾經任陝西長安縣縣委副書記,後來辭去了縣委副書記職務、保留常委職務,並定居在那兒的皇甫村,蹲點14年,集中精力創作《創業史》。因為他對陝西關中農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筆下的人物才那樣栩栩如生。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台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裏立即就能想象出農民群眾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

延伸閱讀

柳青,原名劉蘊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他出生於貧困的農民家庭,20世紀30年代開始進行文學創作,1947年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種穀記》。1960年,柳青又結合在農村生活14年的親身經曆完成了史詩般的長篇小說《創業史》,確立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如果柳青還活著,2016年剛好100歲。與別人在書齋裏皓首窮經不同,他主動紮根陝西長安縣皇甫村達14年之久,對農村各種人物、風俗習慣和心理結構熟稔於心,這為他創作《創業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資源。正因此,柳青才會成為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的勤奮實踐者,成為文藝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典範。

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因而成功塑造出梁生寶、梁三老漢、郭世富、姚士傑、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文學形象,並由這些有血有肉的個體生命,展現出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波瀾壯闊的曆史風貌。柳青並不是單線條地勾勒人物,而是深挖精鑿,描繪人物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有人說,沒有14年紮根農村的經驗,就不可能寫出《創業史》這樣接地氣的作品。

正因為紮根人民,才為《創業史》贏得了曆久彌新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中國當代文學史有“三紅一創”一說,指的便是《紅旗譜》《紅岩》《紅日》,以及《創業史》這部公認的紅色經典。

“為什麽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1942年,毛澤東振聾發聵地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向。70多年風雲激蕩,“為人民大眾”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價值底色。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講述柳青和群眾打成一片的故事,正是為了在思想觀念深刻變革、多元文化不斷產生的今天,重申“文藝為人民”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價值理念,為社會主義文藝發展校準航向。習近平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他看來,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衝突和掙紮。因此,以人民為中心就不能停留於口號,更不能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隻有把根須深入到群眾中去,文藝才能獲得向上生長的不竭力量。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