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駙馬

幻龍影虎

【102】你我推薦

書名:明朝第一駙馬 作者:幻龍影虎 字數:4992

登州同知王子林為他引薦了一個人,此人名叫張遇留,字封留,明末新泰縣生員人。張遇留從小就胸懷大誌,目睹國家衰微,時局動蕩,為了保家衛鄉,他發起在新泰組建民間武裝,共立民軍十三營。張遇留出資招募家鄉弟子五百餘人。不僅張遇留本人能文能武之外,他還有一個弟弟,名叫張誌顏,生的虎背熊腰,武藝過人,尤善騎射。這兄弟二人自為一營,號稱“知方軍”,戰鬥力是民軍十三營最強的。

王子林與張遇留是發小的好友,曾多方位張遇留引薦。但是張遇留為人方正清高,不善逢場作戲,所以每每碰壁。王子林知道宋友亮的為人,也知道他急需幕僚,所以特地向宋友亮引薦張遇留、張誌顏兄弟二人。

宋友亮知道張遇留是明末山東著名的抗清英雄,於是特許張遇留在當地募集鄉勇,一個月後,張遇留率領三千新泰勇來到登州拜見宋友亮,宋友亮出城十裏迎接。入城之後,又以上賓之禮款待,拜為軍師。張誌顏拜為營官,三千新泰勇仍號知方軍,先發半年軍餉,仍由張誌顏率領。

張遇留感激涕零,不過他倒是很謙虛,說道:“張遇留何德何能,軍師之職受之有愧。”為報知遇之恩,張遇留又為宋友亮引薦了一個人。“此人名叫殷洪盛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人,崇禎四年進士,為人賢明練達,慷慨好義。鄉人聞其賢,紛紛拜投門下。他手下的五大弟子:陝西同州府蒲城縣人蔡德忠、直隸宣化府懷來縣人方大洪、直隸順天府涿州人馬超興、山西絳州人胡德帝與李式開、以及山西縣代州人楊才,直隸大林人林亭等,都是一方豪傑之士,俱都慕名來歸。大人如果得到此人充當軍師,必可上報國家,下安黎民。”

“洪門始祖殷洪盛?”宋友亮心裏大喜不已,如果有了他的加入,自己就可以利用他在江湖上的影響力,為自己羅織一張情報網。“隻是我與這位殷先生素昧平生,這麽貿然的~”

張遇留笑道:“雖然封留一直沒有考上功名,但是與諸多前輩倒是時常有來往,譬如原兵部右侍郎、如今已經致仕的畢孟侯先生。”

“畢孟侯?你說的可是原兵部右侍郎畢懋康畢先生?”宋友亮忙問

“正是。”張遇留答道

“那他老人家的《軍器圖說》你可讀過?”宋友亮忙問

張遇留笑道:“家中正藏著一部,這就命人取來獻給大人!”

“那到不用,隻是如果封留能把畢老先生請來登州,那就大功一件!”

張遇留笑答道:“那有何難?我與孟侯先生乃是忘年之交,再者我聽說大人手下聚集了一批善做軍器的工匠,孟侯先生也好此道,而且致仕在家,一定會欣然前來的。”

“如果是這樣,那就再好不過了,海陽的學堂裏,又多一位博學的教授。”

半個月之後,年近花甲的畢懋康果然應邀來到登州府。宋友亮在紅地毯上迎接了畢懋康,並代之以師生之禮

不過畢懋康對擔任宋友亮軍師之事沒有興趣,畢懋康笑道:“老夫年事已高,出謀劃策已經有心無力了,唯獨對火器、軍器還有些心的。不如老夫為將軍舉薦一個人。”

“何人?”宋友亮趕緊問道

“此人名叫李信,河南杞縣人,明天啟七年丁卯舉人。出身官宦門弟,為人行俠仗義,樂善好施,人稱李公子。”畢懋康笑道:“此人乃是老夫忘年小友,胸中韜略無窮,更簡直正在年富力強之時,有他出任軍師才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河南李信?不就是李自成的軍師李岩嗎?”宋友亮心中暗自盤算,“曆史上,李信要到今年年底才加入李自成的農民軍,此時的李信應該還在老家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呢。”

“先生能否修書一封,學生差人去河南延請?”宋友亮又行一禮

“那有什麽不能的?文房四寶伺候!”畢懋康樂嗬嗬地一挽袖子

李信生於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天啟七年舉人,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陳溝村陳王廷,字奏廷,是李信的姑表兄弟,在千載寺與李岩李仲義結金蘭,立誌練就文武全才,報效國家,建功立業。這一年,李信陪同陳王廷去參加武舉考試。因為陳王廷自恃武功高強,沒有向報靶官行賄。考射箭的時候,陳王廷射了一個“鳳奪巢”,就是射的箭從靶中心人家射的箭的孔中穿過。這是射箭水平十分高的人才會發生的事情。報靶官有意把一個中靶之箭報為脫靶。陳王廷怒從心頭起,盛怒之下居然揮刀劈了報靶官。這一下惹了人命官司。陳王廷就跑到李際春的農民起義軍中去避禍。李信受到株連,隻得逃命,李信就到了開封杞縣姨母家中傳拳為生,同時李信又到嗣父(繼父)李春玉在杞縣開的晶白糧行主管賬務。李信如果不是受到突發事件的牽連,他一個舉人,可能會由進士考試,走當官的路。他受牽連,我們也可以看到明朝官場的腐敗。如果不腐敗,陳王廷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萬曆以來,官府加派“三餉”,就是(遼餉、剿餉、練餉)橫征暴斂,民力枯竭。崇禎年間,水、旱、蝗、風交替肆虐,豫東大地歉收連年。其間督師楊嗣昌又率兵來杞,苛求供應,縱兵擾民,致使杞境餓殍遍野,鬥粟千錢。河南的杞縣、太康本是窮地方,隻因田賦較重,地方官吏吃,火耗多,做官人就稱之為,金杞縣、銀太康。”如此天災下杞縣知縣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錢糧。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蝗旱並發,在督師楊嗣昌的苛求下,知縣宋某催科不息,百姓十分痛苦。

李信專門跑到官府,勸縣衙宋令暫時停止糧食銀兩征收,設法給老百姓賑災供應糧食。

宋知縣說:“兵部楊嗣昌飛檄雨下,若不征集糧食銀兩,我用什麽來供應他們。追究起來,我怎樣來答複?至於賑濟饑民,本縣錢糧匱乏,止有分派富戶。”

李信回去後,就將嗣父米行的大米二百餘石,全部分派給了災民。同時又作《勸賑歌》,教災民到各家勸勉賑濟。《勸賑歌》歌詞唱道:“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饑餓關。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有一些災民,糾集群眾數十人,唱著李岩所編的《勸賑歌》,到各個大富家庭,引李公子為例,要求捐獻糧食救災。不從,就從糧倉搶出糧食,分給災民。於是《勸賑歌》就到處流傳,災民唱著李岩的《勸賑歌》,到富豪家裏捐糧。不給就在他們的倉庫裏去找糧食,糧食多的,就招呼災民搬走。

受到損失的富豪就跑到知縣那裏,叫知縣出麵禁止。宋知縣本來就不高興李岩跑到縣衙來勸自己停止征收錢糧,要知縣賑災。不聽,他就把自己的糧食散發給災民。散發了自己的糧食不說,還編了一首《勸賑歌》教災民到各處去唱,叫富人捐獻糧食,救濟災民。宋知縣就叫差人拿著捉人的令牌出來發布命令。差人說:“縣官有令,聚集的老百姓,必須馬上解散!各自去幹自己的職業。不許借名求賑,恃眾要挾。如果違反禁令,就是亂民。要捉拿歸案,追究罪行。”縣官的禁令,激怒了饑民。饑民擊碎令牌,一齊跑到縣衙門口,大聲高呼:“如果不準我們勸賑,我們這些人終究要餓死!不準我們勸賑,我們不如一起去搶好了。”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