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雪

禦炎

一百六十 嶽翻真心不願自己繼續懦弱

書名:靖康雪 作者:禦炎 字數:6310

北伐之事,無可挽回。

自己的建議回複過去之後,嶽翻再次得到了來自於張英的私人信件,信件上告訴他,因為西軍和南征方臘的兩次大勝利,徽宗皇帝的自信心極度膨脹,數代帝王念念不忘的北伐燕雲之事再度成為主流,在素來不喜歡刀兵的大宋朝堂上,在沒有一個武將存在的大宋朝堂上,他們居然開始熱烈且堂而皇之的議論起了軍事。

王師北伐,燕雲漢家百姓受遼人折辱久矣,必將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王師若北伐,必勝,這是主戰派臣子們的意見。

這就是主流意見,嶽翻隻能冷笑加苦笑,他們不懂人性,他們隻懂得政治鬥爭,和一百年前的趙光義一樣,他們沒有任何進步,他們以為同是漢人,隻要他們出現了,燕雲之地的漢人官員就會主動歸附,然後順順利利地拿下燕雲之地,成就不世之功,然後關上國門,繼續過自己風花雪月的日子。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燕雲之地的漢人是否願意主動投降,一百年前的趙光義也是如此想過的,然後他被拖在了幽州城下,而死死擋住他的人恰恰就是漢人,一個異族國籍的漢人阻擋住了漢人的皇帝,並且挽救了遼國,這大概是趙光義一輩子最大的恥辱和最無法理解的事情,而時至如今,趙佶也一樣沒有理解,或許他們永遠也不會理解,因為直到如今,嶽翻也不理解。

但是眼前的大宋官員們一口一個王師,王師,他們總是拿出王師的大義名分來做事,想當然地認為王師出征一定勝利,可是他們從來不會去想,大宋軍隊真的是王師嗎?

而更讓嶽翻感到恐懼的是,徽宗皇帝不打算派遣西軍主力北伐,而是打算從前些時候嶽翻整編出來的十萬禁軍精銳裏麵抽調精銳中的精銳,差不多八萬人,然後配合他親自掌握的京師禁軍十二萬,組成二十萬大軍北伐燕雲,趁著遼人被金人打的毫無招架之力之時,強奪燕雲,履行和金人的合約,並且關上國門。

西軍還在靈州城下和黨項人鏖戰,暫時脫不開身,而徽宗皇帝自信心膨脹,認為沒有必要事事都依賴西軍,禁軍也是很能打的,不是嗎?

但是,這件事情也的確是在朝堂上引發了爭議,朝堂上不少反戰派大臣都認為和遼國之間的盟約是祖宗定下來的,延續了一百多年,雙方都遵守的還可以,為何大宋要主動背叛盟約?之前徽宗皇帝和女真人之間的來往都還比較隱秘,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此次徽宗皇帝準備出戰,這才公布了之前的準備。

把女真人從一個小小的部落培養成一個國家,大宋出力很大,數年以來,通過渤海海峽和一個被賜名為趙良嗣的人,雙方互相往來,大宋把整個漢人的政治經濟體製完整的複製到了女真人的部落中,幫助他們建立國家,女真人得到了大宋的暗中撐腰,才漸漸成長起來,可以和遼軍主力抗衡,否則,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部落,如何和人口上千萬的大遼相抗衡?

嶽翻從張英的信件中得知了這個消息,頓悟了,為什麽會有靖康之恥,為什麽女真人能以百萬人口打敗千萬人口的遼國和一億人口的宋!

可以說,今日的女真人,完全是大宋自己培養出來的,所以女真人臣服於大宋,說是盟約,其實就是徽宗皇帝和女真人首領完顏阿骨打認為時機已到,決定共同出兵,但是由於西軍在西北戰場鏖戰無法脫身,而朝堂上反對聲音不小,於是,他決定任命素來聽話且“久經戰陣”的樞密使張英為主帥,立下大功的大太監譚稹為監軍,統帥此二十萬大軍北伐燕雲,立下不世之功。

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宋庭中的反對之聲都沒有停止過,就連高麗國王都派人來對徽宗皇帝說,遼國是兄弟之邦,存之可以安邦,女真人虎狼之國,存之實為大患,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嶽翻不得不對這個高麗國王產生了敬佩之感,他看得很準。

嶽翻還記得,另一個時空裏的北伐之戰,西軍幾乎從上到下集體反對伐遼,甚至遼人發現宋軍兵臨燕雲之時還以為宋軍是來支援的,還派人來求援,結果到了宋軍軍營才發現宋軍是來夾擊的!不義之戰,這是作為北伐軍主力的西軍對於這場戰爭的評價,所以,他們消極避戰,加之連續作戰的疲勞和對童貫的不滿意,西軍一潰千裏。

這個時空,北伐的主角換成了原先並不存在的張英和二十萬禁軍,戰鬥力遠遠不如西軍的禁軍和軍事能力遠遠不如童貫的張英,又能得到什麽樣的結果?似乎是個人都能猜測出來,可是徽宗皇帝為何如此篤定?為何如此下定決心,力排眾議也要排兵出征?原因就在於,通過那個叫做趙良嗣的家夥牽線搭橋,他早已經知道了女真人可以打敗遼人。

雖然這些年來女真人發展的勢頭太猛,猛到了徽宗皇帝自己也心有惴惴,於是,才和女真人約定,如果滅遼,宋承認女真為北朝,雙方由臣屬關係轉變為平等關係,具體做法就是把原來給遼人的五十萬歲幣轉交給女真人。

皇帝的權威很久都沒有被人重視過了,但是突然發生的戰況之下,皇帝的權威被人們久違的想起了,張英再次被派遣上戰場,而對此,張英並不感到害怕,也不覺得興奮,他很理智的很冷靜地對嶽翻說,他覺得自己這一次會回不來,但是這不要緊,他注定了是一個要在戰場上戰死的人,朝堂上的紛爭他不喜歡,雖然他是文人,但是他時常想起江南戰場上的點點滴滴,他想回到那個時候,而且,既然有機會,他也願意一搏。

他的直覺很準確,嶽翻真的很想說他的直覺很準確,他很希望寫信勸說張英稱病不要北上,這一北上,定然喪師辱國,張英平定江南叛亂的名聲不保,近乎於晚節不保,這還算好的,萬一一個不好,連命都要丟掉,宋禁軍已經徹底腐爛,就算有自己整編的十萬軍隊在裏麵也一樣,沒用,根本打不過遼人!更別說緊隨其後的女真人!

但是很可惜,這封信是張英一個月前寫的,送到自己這裏來,已經是一個月之後,已經是宣和五年的二月底,張英已然率軍出征燕雲,無可挽回。

張英不久之後就要和這個時代裏最強悍的軍力擁有者女真人麵對麵交流了,說不定還是麵對麵交鋒,沒有騎兵的宋軍,孱弱的宋軍,那些老爺禁軍們,他們真的可以振國威嗎?張英有底氣嗎?看到鐵騎縱橫,看到殺氣騰騰的金軍時,張英會想起自己曾經對他說過的那些話嗎?

這些嶽翻全部都不知道。

有那麽一瞬間,嶽翻想要寫奏折給徽宗皇帝,讓徽宗皇帝答應自己率領自己一年以來剿匪所得的三萬精銳軍隊北上協助張英攻略燕雲,最不濟,也要保證張英和禁軍中唯一能戰的十萬軍隊能夠撤回,至少可以在金兵南下的時候阻擋一陣子,讓西軍可以抽出時間趕赴中原……

恍惚間,嶽翻提筆就要寫奏折,卻在寫下第一個字之後,猛然間停筆,渾身顫抖不已,右手忍不住的想要落筆,左手死死的拉住右手不讓右手落筆,左右手似乎不聽嶽翻本人的控製,甚至於有兩個嶽翻在不停的都爭著,一個想要北上,想要陪著這個時代裏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一起戰鬥,就算不能一起榮光,不能一起封王,也要一起去死。

另一個嶽翻不想這樣做,隻想擁兵自重,在亂世中保全一方水土,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以及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保護所有的百姓……

說到底,怕死而已……

都到什麽時候了,我居然還是這樣?我還在怕?我依然如此懦弱?我依然如此無能與自私?我以為我已經成長了,可是,我居然還是如此?我還是無法北上,我還是無法成為那個能夠閃閃發光的自己嗎?經曆了那麽多,我還是一點都沒有變?可是,我明明已經……

對了,我知道了,我終於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和土匪戰鬥,我不會死,但是我和女真人戰鬥,我一定會死……我在明知不會死的情況下不怕死,在明知會死的情況下怕死,那麽,我是怕死還是不怕死?

我還是怕死,我還是自私,我還是愚昧,我還是懦弱……

我從來不曾變過,一直到如今,最根本的我還是原來的我,那個膽小懦弱無能愚蠢的嶽翻從來沒有離開過,那麽久了,他依舊沒有離開,即使被整個吉虔二州所畏懼,所敬畏,那個愚蠢自私的嶽翻依然存在著,而人們所敬畏的,或許隻是一具軀殼,軀殼內,那膽小懦弱的靈魂,縮在牆角中瑟瑟發抖……

其實嶽翻很想知道,為什麽,那些史書中記載的英雄們可以慷慨赴死,可以無視掉人類作為生物最基礎的求生本能而放棄生命,到底是什麽樣的驅動力,才能使得他們拋棄掉作為生物的本能,而去成全民族大義……民族大義是一個空泛的詞匯,空泛到了根本無法去定義,或者說根本不需要定義,為國而死就可以了……

可是為國而死,有那麽容易嗎?嶽翻真的很想問張英,他為什麽明知必死,還會慷慨的赴死,那些明知必死的民族英雄們,為什麽明明知道自己會死,卻依然赴死,這到底是為什麽?為什麽?

李若水,李彥仙,趙立,宗澤,李綱,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你們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麽,為什麽你們不怕死,為什麽你們能夠慷慨赴死?為什麽你們能夠拋棄本能,全憑一腔忠義之心行事?到底是什麽樣的精神,什麽樣的驅動力,才能讓你們如此?告訴我!讓我知道!

到底是為什麽……

我真的不願意再這樣懦弱下去……

嶽翻手中提起的筆,掉落在地……

;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