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男人

薑淑梅

編後記

書名:俺男人 作者:薑淑梅 字數:2386

為了薑淑梅老人的新作《俺男人》,久違的失眠毛病又卷土重來,原因就是想得太多……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夜晚,我們在北京的薑淑梅新書讀者見麵會上相識。此後,我與薑淑梅的女兒艾苓女士聯係不斷,至今她們都成為我們出版社的作者,我成為她們書稿的選題策劃或責任編輯。

大約是在中央電視台某日的《新聞聯播》上,我第一次看到薑淑梅這位白發蒼蒼、精神矍鑠的傳奇老人,知道她“六十歲認字,七十六歲出書”的傳奇故事。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第一印象,出於職業敏感,那次北京書店認識以後,我就向薑淑梅老人和艾苓老師約稿。盡管她們願意把作品拿到山東老家的出版社出版,也認可山東畫報出版社的品牌,但是,她們提出要與我社合作,必須得到發現和成就了薑淑梅傳奇的磨鐵公司的同意。十分幸運的是,盡管戀戀不舍,磨鐵公司鐵葫蘆圖書的項目經理陳亮先生最終還是成人之美。陳亮先生的義舉,讓我相信,出版界的同行之間,不僅僅是利益競爭的關係。

於我而言,編輯薑淑梅老人這本書稿的過程,是一個學習和享受的過程。我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生人,親身經曆過書稿中記述的那些窮時候、苦日子。類似於本書敘述的有關家族及個人的故事,在我的老家青州(原益都縣)也“貨源充足”。可惜,青州沒有出現薑淑梅和艾苓這樣一對會寫故事的母女作家。

編輯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裏也一度閃現過作家夢——像薑淑梅老人那樣,把自己親曆親見親聞的曆史,以講故事的形式寫出來。未來的作品,應該以照片為線索,圍繞新老照片去展開。遺憾的是,除了缺少薑淑梅老人那樣豐富的閱曆和苦難生活的洗禮,最缺的自然是毅力、恒心以及必要的時間。還有,就是我們這些受過係統教育和文史書寫訓練的知識分子,已經很難做到薑淑梅老人那樣原生態的民間敘事了。

薑淑梅老人的敘事,完全是大白話,文字簡潔樸實,隻擺事實,不講道理,沒有假話、套話和廢話,不加任何評論和褒貶,是未經意識形態過濾、篩選的民間曆史。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的風雲變幻、時代變遷,都被她寫進普通人的生活。正如知名作家、編輯出版家張守仁先生所言:“老人用老百姓的語言、迥異於知識分子的方式,敘述、複活了她所經曆的艱苦歲月。字裏行間,融化進傳統女性的美德、底層民間的善惡標準,以及人民大眾的耐苦、勤勞和勇敢,因而讓人讀了感動不已。”

編輯書稿的過程中,我有若幹次的被感動。書稿最後一篇《碰見好人》,作者寫她帶著兩個幼子到巨野奔喪返回黑龍江時,因為天色已晚,沒有錢住店,被迫滯留火車站候車室過夜,碰巧被路過的一位好心妹妹接到家裏食宿;第二天在火車站上不去火車時,她和兩個孩子被一位素不相識的中年男子施以援手,而那位中年男子為此錯過了乘車的機會……不知怎的,讀到這裏,我心頭忽然一酸,潸然淚下。很可能,那樣一個孤苦無助的夜晚,喪失至親的悲傷,好心人的意外救助,觸動了自己某根敏感的神經或傷感記憶。也因為這個感動,當艾苓女士提出要刪去這篇文章時,我建議她對這篇文章“手下留情”。

大家手裏的這本書,是薑淑梅老人的第四本新書。本書與此前三本書的敘事風格和行文特色完全相同;不同的是,這本《俺男人》的大部分文稿為第一次發表,第一次有了配合文字的老照片和新照片,有了女兒“張老師”的“代序”以及本人的這篇“編後記”。這些新增內容,可以賦予本書更多附加值,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圖書產生的背景和經過,進而增加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傅光中

2016年4月26日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