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故事

人民日報評論部

身影與聲音

書名:習近平講故事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字數:1980

河南內鄉縣一座古縣衙有這麽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係。封建時代的官吏尚且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前不久人民日報一份內參介紹了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獨龍族幹部高德榮的從政體會,我看了也很有感觸。高德榮同誌說:“領導就是帶領群眾一起幹活,幹出活路來。”“當幹部、當領導的如果不務實,指揮棒就會變成攪屎棍。”“用身影指揮人,而不是用聲音指揮人。”“漂浮在官場上使人越來越浮躁,生活在群眾中讓人過得更充實。”我把這些話推薦給大家,同大家共勉。

——《同菏澤市及縣區主要負責同誌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6日)

延伸閱讀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懸掛在河南內鄉縣衙三省堂前。此聯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內鄉知縣高以永所撰寫。高以永是浙江嘉興人,他在康熙十八年調任內鄉知縣時,正值戰亂之後,內鄉百姓紛紛背井離鄉,土地荒蕪,經濟蕭條。高以永憂心忡忡,自感責任重大,夜不能寐,秉燭研墨,寫下了這副楹聯。

高以永愛護百姓,賦性寬仁。他去省城大梁(開封)時,市井街巷的人都指著他羨慕地說,這就是內鄉的縣令高公。他離任內鄉時,百姓夾道挽留,甚至有追送數百裏者。清同治《內鄉通考》評論說,高以永大量開墾土地、打擊匪盜,對內鄉的貢獻非常大。

而高德榮,則是今天領導幹部的典型。他心裏裝著獨龍族父老鄉親,一生中有兩次毅然返鄉。一次是在年少走出大山時,留校工作前程似錦,他卻主動請求調回偏遠的獨龍江鄉教書;一次是年過半百,升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再一次向組織提出“把我的辦公室設在獨龍江”的要求。他的理由非常樸實無華而又動人心弦:“獨龍族同胞還在受窮,我在外麵享福,睡不踏實。”

高德榮不僅心係群眾,而且崇尚實幹。從早到晚,一天跑六個村、看十多個項目建設點、走上百裏山路,這是這位老縣長的工作常態。為了高山雪線下的一條長隧道,高德榮上下奔忙,曆時三年多終於打通。

與群眾打成一片,為群眾率先垂範,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2013年11月,習近平來到山東菏澤調研,在與菏澤市及縣區主要負責同誌座談時,他從河南內鄉縣衙的對聯講起,聯係到雲南省獨龍族幹部高德榮的從政體會,讓古代的民本思想獲得時代意義,也讓今天的為民情懷擁有了曆史景深,意在重申領導幹部的實幹作風與群眾意識,重溫舟水之喻、重拾魚水之情,引導領導幹部繼續與廣大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幹”。習近平以實幹為準繩,以群眾為旨歸。他與全黨分享“用身影指揮人,而不是用聲音指揮人”的從政體會,可以說是直切時弊。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