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故事

人民日報評論部

政治家的抱負

書名:習近平講故事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字數:1842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27歲擔任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縣令,興修水利、發展生產,貸穀與民、抑製豪強,尊師重教、培養人才,任職4年,“治績大舉,民稱其德”,為以後革新變法、矯世變俗打下了基礎。明代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傳之後世的文學家馮夢龍,科舉之路十分坎坷,57歲才補為貢生,61歲才擔任福建壽寧知縣,任職也是4年。他減輕徭役、改革吏治、明斷訟案、革除弊習、整頓學風、興利除害,打造了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的壽寧,當時的記載是“牢房時時盡空,不煩獄卒報平安也”。

——《在參加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2014年5月9日)

延伸閱讀

同為縣令,同立功德,王安石與馮夢龍的人生遙相呼應,形成了跨越時空的交響。王安石初出茅廬,把最好的時光奉獻給了闔境之民;馮夢龍身處暮年,仍然用夕陽西下的最後一縷光彩溫暖著治下百姓。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曾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他剛剛到鄞縣做知縣,就開始調查當地的農業生產情況,認為鄞縣的百姓最怕旱災,於是“大為浚治渠川,使水有所瀦,可以無不足水之患”。到鄞縣的第二年,在青黃不接的春季,王安石把縣府糧倉中的存糧借貸給鄉民,約定到秋收之後,加納少量利息,赴縣償還。這為以後的“青苗法”改革打下了基礎。王安石還重視教育,把鄞縣孔廟作為學校,“鄞縣始有縣學”,這對中國文化上的浙東學派產生了重大影響。

“四載壽寧留政績,先生豈獨是文章。”馮夢龍是生活在明代的著名作家、學者。他在壽寧任知縣時,也從實地調查開始開展工作。他關心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實現了“鑿石為田,高高下下,稍有沙土,無不立禾”的農業生產目標。他還重視興修水利,因為“大抵田滋於水,水脈通塞,而田之肥瘠隨之”。馮夢龍同樣重視移風易俗,傳播文化,讓當時相對落後的福建地區接受到先進文化的沐浴。馮夢龍還追求公正執法、政簡刑清,四年任期留下了“政簡刑清,首尚文學,遇民以恩,待士有禮”的美名。

王安石和馮夢龍,不以年少而輕浮,不因年長而廢事,一個在人生的上半場,一個在人生的下半場,共同勾勒出注重實幹的官員形象。

習近平曾強調,廣大基層幹部是黨執政大廈地基中的鋼筋,“位子不高但責任很大”。2014年春天,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展開。其主要對象,是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主要目的,是把第一批活動取得的成果向基層延伸,讓黨的優良作風滲透到每一位基層黨員幹部心中。習近平把第二批活動的宏大主旨融入形象化的故事當中,就是要以曆史上的精彩故事,向廣大基層幹部闡釋注重實幹、為民服務的價值。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