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在西晉末

瘋子161414

第594章 封邦建國

書名:求生在西晉末 作者:瘋子161414 字數:5646

永昌元年十一月初,誰也不曾想到,新天子給燕王下的第一道聖旨竟是允許其在北地封邦建國。

天子詔命一出,天下嘩然。

封邦建國與魏晉傳統封王不一樣,這一次相當於公開承認了衛朔的諸侯地位,燕國將以周室諸侯存在。

外界在驚駭之餘,更多的還是悲哀和默然,大多數人深知時至今日,大晉王朝早已是名存實亡。

作為天下最大的割據勢力――遼東,已不奉皇命久矣,與其強撐麵子,不如直麵現實,還能討好一下遼東。

所謂不破不立,司馬紹是真有振興晉室之誌,決心效仿昔日漢高祖劉邦示弱項羽甘屈漢中王、光武帝隱忍兄仇示好於更始帝之舊事,打算引遼東為外援,忍辱負重,韜光養晦,靜觀天下之變,尋機先鏟除內患大將軍王敦,而後據江東以抗遼東。

待這份詔命傳至天下各地時,各方勢力卻是有喜有憂。

最欣喜者,莫過於遼東上下。尤其對衛朔而言,從一介流民頭子到裂土封王,此間付出的艱辛唯有他自己最清楚,數年來一刻不曾懈怠,不就是為了而今這般麽?

雖然目前這一國之王距離君臨天下尚有些差距,但至少從今以後在‘燕國’境內行事當無所羈絆,而且依照遼東雄厚的人力、物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完成統一天下的重任。

其次最欣喜的竟是河東裴氏,原本裴氏就沒想到當初誤打誤撞之下,裴家竟是與新晉燕國聯係最為緊密的世家。

且不說裴嶷貴為遼東文臣巨頭之一,還有大批裴氏子弟在遼東各地任職,單單身為王妃的裴穎兒就能讓裴家穩居燕國新貴之一。

作為燕王嶽父,說實話在裴盾印象中衛朔一直都是那個小小兵曹從事,直到現在他都未料到衛朔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難怪古人常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其他諸如遼東眾文武更多的是興奮,上次朝廷詔封衛朔為燕王還隻是以燕國、遼東為封地,而這一次直接將整個北地作為燕國,允許遼東封邦建國,實際上是等於承認了遼東獨立地位。

此次封邦建國不同於大晉開國以來的傳統,倒是跟周王朝分封諸侯類似。諸侯王的權力很大,有權構建自己的政治體係。可以說走到這一步,遼東除了名義上還是大晉諸侯外,其他基本上與大晉沒啥區別了。

衛朔拿著天子詔書,左看右看幾下,自言自語道:“沒想到天子竟有如此魄力,曆史上司馬紹若非英年早逝未必沒有機會完成北伐大業!”

……

為了盡快完成封邦建國,衛朔於十一月份召集遼東文武近百人進行多輪磋商,終於在月底形成了一個初步方案。

十二月初,遼東上下在大禮堂內舉行了一次規模龐大的聯席會議,參加者光是文武重臣就有百餘人。

包括以裴嶷、高瞻、溫嶠、莫含四巨頭為首的牧府、將軍府中高級官員,以及各地刺史、太守等地方官。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來自各大學堂的山長、博士,以及民間鄉紳代表、闡教掌教和道長等等遼東各界代表。

加在一起足足有數百人,再加上現場負責維持秩序的侍衛軍、記錄文字的文吏,將整座大禮堂擠得滿滿的。

衛朔根據眾人討論的結果,再加上他的一些意見,最終確定了燕國政治體係。

這個方案既借鑒了曆史經驗,又結合了當前實際,應該算是最符合目前燕國的一個方案。

考慮到三省六部製已有了雛形,衛朔立即將後世唐宋較為成熟的製度拿出來。

封邦建國後尚書省將負責處理日常政務,基本上是將牧府那一套換個牌子挪到尚書省名下。

原本尚書省主官為尚書令,卻被衛朔取消,反而分設尚書左右仆射負責。

尚書省下領戶、稅、工、農、轉運、學、商、吏八部,這裏與牧府唯一不同的一點便是少了個計部,計部被衛朔劃給了門下省,負責審計、監督尚書省運行。

門下省設左右散騎常侍,下領計部以及數量龐大的議郎,議郎被分成戶、學、工等諸曹分別對應尚書省各部,其日常職責便是對尚書省各部進行相對應的審計、監督。

另外,衛朔還把審核預算之權力交由門下省負責,每年尚書省的預算都必須得到門下省批準,不然將不能得到實施。

門下省的主要職責是代表遼東民意主掌審計之責,尚書省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必須接受門下省議郎質詢。

每年尚書省左右仆射都必須到門下省進行‘春度秋計’,向門下省解釋稅收征收以及使用情況。

衛朔把行政權給了尚書省、審計權給了門下省,中書省則被他賦予了立法權。

根據規定隻有獲得中書省批準的法律、法規,才能被推行至燕國全境。

除此之外,任何部門或者人包括衛朔在內,都無權私自頒布、推行新的律法、更改稅率、增收新稅。

中書省主官為左右中書侍郎,下領三百六十五名郎中,這些郎中都是遼東各界有勳位者。按照遼東製度,無論平民世家亦或者農戶商賈工匠學子,隻要有功於遼東者,皆可獲封一定勳位,得到勳位便有機會獲得郎中之位。

若想獲取郎中身份,除了身家清白外,還要為遼東做出貢獻。

因此擔任郎中的人一般是種地好的農民、打仗勇敢的士兵、教書育人的先生,甚至包括創新技術的工匠等等各行各業的代表。

在三省之外,尚有獨立的監察、司法部門――監察總署、大理寺、巡檢總署,分別負責調查、審判、抓捕之權。

這三大部門與三省並列,直接向燕王以及內閣負責,其他諸如三省各級官員無權對監察總署、大理寺、巡檢總署指手畫腳。

雖然三大直屬部門權勢很重,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隨便調查、抓人、判刑,一切都必須講究證據,否則就是犯了誹謗、構陷之罪,很有可能出現整人不成,卻自己落馬的情況。

在確定了三省部門外,衛朔又將宋朝樞密院製度拿過來作為遼東最高軍事機構,其主官為樞密院左右使。

樞密院的職權非常大,以後在燕國隻有它才有調兵權和指揮權。

一旦有戰事爆發,樞密院將秉承燕王衛朔授權,抽調廂軍府兵參戰,並製定相應的作戰計劃,下達作戰命令。

樞密院下設六部一監兩署,地位等同於尚書省各部,分別為參謀部(原參軍司)、陸軍部(原步兵司、騎兵司合並)、內衛部(原侍衛軍司)、水師部(原水師司)、府兵部(原府兵司)、聯勤部(原聯勤司)、軍情署(原斥候司)、軍器監、軍法署。

在完成了文武機構改革後,衛朔以燕王名義設內閣總理軍政事務,而內閣成員與唐宋朝政事堂宰相頗為類似,分別由三省主官、樞密院主官以及重要部門尚書、三大直屬部門主官構成,人數一般在十三人左右。

首批入閣的人員既有裴嶷、高瞻、溫嶠、莫含等原四大巨頭,又有包括韓壽、魯昌、邵續等其他部門主官。

同時為了區別眾人地位不同,衛朔又給入閣大臣頭上加諸不同的大學士頭銜,由低到高分別為龍圖閣、天章閣、文淵閣、光明殿、武英殿、保和殿等六個等級。

其中獲得等級最高大學士位者被尊為內閣首輔,其餘諸大學士為次輔或者閣臣。

遼東封邦建國後推出的這一套政治體係與魏晉製度完全不同,這也標誌著遼東走上與大晉截然不同的道路。

當所有一切都公之於眾後,外界對衛朔搞出來的這一套瞠目結舌之餘,又感到分外震驚與欽佩。(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