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風流

鳳鳴岐山.

第五百九十三章高宗的心思

書名:盛唐風流 作者:鳳鳴岐山. 字數:5901

儀鳳元年注定是個多事之秋,西邊戰火方才消停,東都裏卻又鬧騰上了,這一鬧還當真非同小可——太子反了!高宗震怒不已,下詔廢黜李賢太子之位,著三司會審,以定其罪,並急召英王李顯,剛改封為翼王的李旭輪兩位嫡子返京,此等震撼消息一出,朝堂震動,天下震動,唯獨李顯卻是鎮定若常,絲毫不以為意,隻因李顯早就預見到了這般之結局,自不會有甚驚訝可言,當然了,傷感卻是難免有些,隻是諸般事宜纏身之下,李顯也著實沒太多的時間去感慨,盡管聖旨尚未送抵邏些,李顯已是開始了善後之部署。

儀鳳元年十一月初七,從邏些城陷落起,時間盡管已是過了半個多月,阿素古次仁等原吐蕃諸將為邊界問題依舊爭持不下,每日裏吵嚷個不休,若不是有**在旁彈壓著,這幫子好戰的主兒隻怕早已各提大軍彼此廝殺了,縱使如此,五名“國主”在紅山宮裏也是好生廝打了幾回,鬧得個不可開交,到了末了,還是李顯出麵,以高壓的手段,強行為五國劃分了邊界,不過麽,對於爭執較大的牧場,李顯卻並未明確歸屬,隻是擱置在旁,言及日後再行定議,並與五國主歃血盟誓,約定五國軍政自主,但卻須永世為大唐之附藩,再次敬遵高宗為天可汗,吐蕃諸事遂定。

儀鳳元年十一月初九,大雪初停,李顯留王秉為邏些總督,率三千士卒駐守紅山宮,節製五國與青海,全軍拔營,踏上了歸途,搶在大雪徹底封山前趕過了那曲,於十一月二十日回到了青海境內,並留一千士卒駐守烏海城,留三千兵馬駐守伏俟城;十二月初一,大軍撤回鄯州,各部各歸其州,西北之戰就此結束。

儀鳳元年十二月初三,李顯在率部回歸蘭州途中,聖旨送抵,令李顯將河西軍政事宜交割於新任河西大都督黑齒常之,急速趕回東都,不得有誤。李顯自不敢遷延,就此將軍權交割之後,自率親衛隊兩千人趕回了蘭州城,與早已收拾好行裝的家人會合,冒著茫茫大雪踏上了歸途,十二月十五日,艱難跋涉之後,李顯一行已過了隴山,尚未抵達岐州,聖旨又到了,再次催李顯急速趕回東都,迫不得已,李顯隻能是留下親衛大隊護衛家眷緩行,自率百騎冒雪一路向洛陽急趕。

儀鳳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雪彌天,日夜兼程趕路的李顯終於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洛陽城,沒有郊迎的隊伍,也不見接駕的群臣,有的隻是數名奉旨等候在城門口處的小宦官,一見到李顯趕到,也無甚客套話,隻是恭謹地傳達了高宗的口諭,宣李顯即刻入宮麵聖。

一別多年,總算是又回來了!高宗既然有旨意,李顯自不敢不遵,隻能是一路急趕到了皇城,一見到巍峨雄偉的則天門,李顯的眼角不由地便微有些濕潤了起來,心中頗多感慨盡皆湧起,縱馬奔行的速度也因此稍緩了些,但卻並未停步,一路急衝到了則天門前。

“老奴參見英王殿下。”

李顯方才下了馬,司禮宦官程登高已然領著數名小宦官迎上了前來,滿臉子堆笑地見了禮。

“免了,孤的牌子在此,就煩勞程公公代為通稟好了。”

對於程登高這個武後的心腹,李顯素來無甚好感可言,也懶得與其虛與委蛇,神情淡然地從衣袖中取出了號牌,遞到了其身前,隨口吩咐了一句道。

“老奴奉陛下口諭在此恭候殿下,您裏麵請。”

程登高並未伸手去接李顯的牌子,而是後退了小半步,一擺手,恭謹萬分地應了一聲。

“有勞了。”

一聽程登高如此說法,李顯的額頭上的青筋登時便是一跳,可也沒多說些甚子,隻是淡漠地吭了一聲,抬腳便向宮中行了去。

“兒臣叩見父皇、母後!”

一路無語地到了乾元殿,方才走進殿中,大老遠便見高宗與武後正並肩高坐在大位上,李顯自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忙不迭地搶上前去,恭敬萬分地大禮參拜道。

“顯兒,來,快起來,快起來,讓朕好生看看。”

一別已是多年,這一見到李顯給自己見禮,高宗憔悴的臉上登時便布滿了激動的紅暈,再也坐不住了,半彎著腰地站了起來,伸出了哆嗦的雙手,虛抬了幾下,言語哽咽地叫了起。

“謝父皇!”

眼瞅著老父激動若此,李顯自也同樣頗為感慨,不止是因別離太久之故,更因著兄弟紛紛凋零之緣由,眼圈一紅,兩行熱淚已是止不住地流淌了下來。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啊,顯兒瘦了,黑了,這些年在外頭可是辛苦你了,朕,朕……”

望著李顯那張英挺的臉龐,高宗忍不住也留下了淚來,口角哆嗦地念叨著,到了末了,已是泣不成聲地說不下去了。

“父皇明鑒,孩兒能為父皇分憂,實是孩兒之幸也,隻是孩兒一去便是多年,未能在父皇麵前盡孝,實有愧焉。”

李顯心情固然激動,不過麽,話語裏做戲的成分也不老少,生生將一副孝子圖給演得活靈活現的,這等父慈子孝之場景一出,侍候在側的一眾老臣們都不禁為之慨然淚下,一時間滿大殿裏隱隱的抽泣聲四起,便是連武後的眼圈也都微紅了起來,至於是真感動還是假感動,那就隻有老天才曉得了的。

“不怪你,朕不怪你,顯兒戍邊多年,能以河西一地之力剿滅吐蕃這等大患,實能人所不能,朕高興啊,隻是,唉……,賢兒他……”

高宗伸手抹去了臉上的淚痕,寬慰了李顯幾句,旋即麵色便是一黯,話說到半截子便說不下去了。

嗬,果然來了!一見到高宗這副表情,李顯的心立馬便咯噔了一下,一股子酸澀之感已是狂湧了起來——李顯這一路雖都是在急趕,可卻並未與東都斷了聯絡,自是清楚目下的朝局之動態,簡單地說,就是兩條,一是立儲問題,二麽,便是廢太子如何定罪之事,前者朝中已是議得沸沸揚揚的了,大體上一眾老相們都支持立李顯,可武後一黨卻主張立李旭輪,理由麽,就是明崇儼的批語——英王類太宗,相王命最貴!然則高宗卻始終不曾表過態,但凡有敢當麵問其者,一律被轟將出去,哪怕進諫之人是張文瓘這等老臣,也概不例外,至今無人知曉高宗究竟屬意何人;至於後者麽,奉旨主審的刑部尚書武承嗣早已將此案審完,涉案萬餘人中,處斬四百餘,抄滅三族者,也有百餘眾,餘者皆流配,而太子因謀逆之大罪,也得了個賜死之判決,高宗對此事同樣不置可否。

“父皇過譽了,孩兒隻是行本分事耳。”

李顯雖已然猜到了高宗的用心,但卻沒打算接話,這便假作沒聽到高宗後頭的話語一般,隻是對前頭高宗的誇獎之言謙遜了一句道。

“本分便好,本分便好啊,倘若人人行事皆依著本分,朕又何須煩惱哉,唉……”

高宗原本就不是個機變之人,前頭那些感慨本想著引出李顯的諫言,卻沒想到李顯居然不接茬,不免有些一腳踏空之感,一時半會也想不出該如何應對方好,隻能是順著李顯的話頭,發出了幾聲無甚營養可言的感歎,臉上的黯然之色登時便更深了幾分。

“父皇,孩兒有個不情之請,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顯是不打算按高宗的套路去走,不過麽,就目的而論,與高宗心中所想卻並無太大的區別,這會兒見高宗已是黯然無語,也不想任由這等尷尬的氣氛沒完沒了地持續下去,這便略一沉吟,躬身拱手地進言道。

“顯兒有話但講不妨,朕聽著便是了。”

高宗的目的其實就一個,那便是保住李賢的小命,不為別的,隻是出自一個父親的心理,他實在不想再看見又一個兒子死於非命,哪怕這個兒子有多不肖,可畢竟父子相處多年,高宗實是不忍心任由李賢便這麽死了去,問題是李賢這回犯的罪孽實在是太重了些,證據確鑿之下,縱使高宗身為帝王,也不好強行赦免於其,隻能是指望著李顯出麵攬事,而這便是高宗一路狂催李顯趕回的根由之所在,偏生李顯回來是回來了,卻在那兒裝著糊塗,這令高宗心裏頭分外的不爽,此際聽李顯說有事相求,高宗的熱情自也就高不到哪去,也就是隨口回了一句,連頭都不曾抬將起來,渾然就是一派的敷衍狀。

“孩兒懇請父皇能恩準孩兒前去探視六哥。”

李顯心中自有分寸,自不會因高宗的冷遇而變易,略一沉吟之後,恭敬地出言懇求道。

“嗯,好,好,看看也好,朕準了。”

高宗此際愁的便是沒人敢為李賢說情,這一聽李顯肯去探視李賢,自是大為意動,毫不猶豫地便答應了李顯的請求,渾然沒注意到身邊始終端坐著不動的武後眼中已是精芒亂閃不已了……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猜你喜歡